今天和寶貝擁抱了嗎?
2025-04-24
練習和孩子擁抱,讓大腦產生安全感
〝擁抱〞常被視為愛的表達方式。從嬰兒襁褓時期,在爸媽的懷抱裡,孩子睡得最香甜,
當孩子可以行走,遇到害怕的事或走累的時候,總會冒出一句〝抱抱〞,期待能再回到父母的懷抱中被保護。
隨著年紀增長,有些親子之間的擁抱,好像漸漸變成一件尷尬的事情。
想一想,你有多久,沒有深深擁抱過自己的寶貝與家人了呢?
擁抱能建立寶貝的安全感
心理學家約翰・鮑比(John Bowlby)在 1969年提出的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指出,
兒童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影響其一生的情緒發展。
心理學家瑪麗・艾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在 1978年透過陌生情境實驗發現,
擁有安全依附的兒童在面對壓力時能夠更快調適,並展現較高的自信心與社交能力。
當兒童在陌生環境感到害怕時,父母溫暖的擁抱能立即緩解他的焦慮,使孩子更願意探索環境。
這種安全依附的建立,使寶貝未來在學校與人際互動中,能夠更有信心面對挑戰。
擁抱會促進大腦的發展
根據腦科學研究,擁抱能夠刺激催產素(Oxytocin)的分泌,這是一種被稱為〝愛的荷爾蒙〞的神經傳導物質。神經科學家Paul Zak於 2012年發現,催產素能夠降低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,Cortisol),促進信任感與社交能力。
此外,哈佛大學的兒童發展中心在2015年的研究顯示,兒童早期經驗對大腦發展影響深遠,而擁抱等親密互動能夠強化神經連結,特別是在杏仁核(Amygdala)和前額葉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之間,幫助孩子發展更好的情緒調控能力。
擁抱不僅能幫助兒童當下穩定情緒,還能強化大腦調控機制。
擁抱可以提升學習效能
西格蒙德·佛洛德(Sigmund Freud)認為,兒童的基本需求若未獲滿足,將影響其後續發展。
心理學家亞伯拉罕・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於1943年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(Hierarchy of Needs)中指出,當兒童的安全需求與愛與歸屬感獲得滿足時,他們才能有效學習與成長。
後續的許多研究也進一步證實,學習環境中的情感支持(如擁抱、鼓勵)能夠提升兒童的學習動機與專注力。
其實無論年紀,每個人都會需要一個深深的擁抱,而擁抱孩子也是擁抱自己。趕緊給寶貝一個深深的擁抱,創造愛與溫暖的親子關係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