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需要的是「控制感」,而不是「被控制」

2025-07-18
孩子需要的是「控制感」,而不是「被控制」
 
有些孩子遇到稍微困難的挑戰就選擇放棄,甚至經常回說:「我不會」、「我做不到」。
但有些孩子卻能積極尋找方法、自我調整,遇到挫折仍不輕言放棄。
這背後其實不是智力或努力的差異,而是來自于一項關鍵心理因素—感知控制感
 
感知控制(Perceived Control)起源於1970年代,艾弗里爾(Averill)與朗格(Langer)首次界定其為一種個體對其環境是否可預測與可操控的主觀評估。這個概念與班杜拉(Bandura)的自我效能理論(Self-Efficacy)密切相關,兩者皆指出:當人相信自己能夠掌控外在結果時,會更有動力投入行動。
 
皮亞傑(Jean Piaget)與維高斯基(Lev Vygotsky)都主張,兒童的知識建構需在主動操作與社會互動中產生。當孩子認為自己是學習的主導者(而非僅是接受者),才會有內在動機。例如:老師讓學生自己選擇要閱讀哪本課外書再寫心得,學生會感受到自己參與決策,進而投入更深層學習,這就是所謂的學習控制感(Learning Autonomy)
 
從腦神經科學研究來看,杏仁核(Amygdala)會對失控或不可預期事件產生恐懼反應。如果孩子經常處於被支配、無法預測後果的環境中,會使杏仁核長期活躍,導致焦慮、逃避、缺乏自信等行為。腦神經學家Maier & Seligman也在2016年的研究指出,控制感可降低杏仁核的活化,增強大腦對壓力的適應力。
 
思達創旭思考力課程,將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,讓孩子主動發現問題、思考解決方法,以及親自動手操作教具。透過玩中學、學中做,讓思達寶寶對於自己的學習都有足夠的自主掌控權,並將所學內化成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。趕緊帶著寶貝來思達創旭合作校,培養感知控制感,提升內在學習動機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