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只聽自己想聽的話-確認偏誤的危機

2025-08-01
當孩子只聽自己想聽的話-確認偏誤的危機
 
當孩子開始常說:「你看吧!我就說我不會!」、「我就是不會念書,所以成績不好!」……等這類否定自己的話時,可能就要觀察是否出現了〝確認偏誤〞
 
什麼是確認偏誤?
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是一種認知偏誤,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彼得·華生(Peter Wason)在1960年提出。他當年在一項實驗中觀察到,人們傾向於搜尋、解釋與記住那些支持自己既有信念或期待的資訊,而去忽略或低估與自己觀點相矛盾的證據,偏誤會讓我們容易〝只看見我們想看見的、只聽見我們想聽見的〞。
 
孩子也會有「確認偏誤」嗎?
確認偏誤並非是只有大人才會出現的思考陷阱,孩子可能從小就會出現,只是表現的方式與成人不同。例如:
◆自認「數學很差」
小晴經常說自己數學不好,考試前即使媽媽陪她練習了許多題目,在考卷上可能只錯了兩題,她卻說:「你看吧,我就說我數學不行!」。這就是典型的確認偏誤,小晴忽略了大部分做對的題目,只注意到錯題來支持她「數學不好」的偏誤。
◆選擇性注意偏誤
小華覺得老師都會偏心其他同學,於是他開始觀察老師的每一句話與小動作,只要老師稱讚某位同學,他就記得清清楚楚;但老師其實也稱讚過小華幾次,他卻完全不記得。這樣的選擇性注意與記憶,強化了他「老師不喜歡我」的想法。
 
父母也很容易陷入偏誤
家長跟孩子日常相處時,也很容易落入確認偏誤的陷阱。例如,當父母心中認為孩子「很懶散」,即便孩子提前完成作業、主動幫忙家事,父母可能仍忽略這些正面行為,只會記得他拖延時的場景,這就是家長對原本信念的「選擇性記憶」。
 
確認偏誤對親子互動的影響
1.可能讓孩子自我設限
當孩子一直強化「我做不到」、「我不行」的信念時,就會停止嘗試。確認偏誤讓他們忽略成長與改變的可能性,久而久之形成「固定心態(fixed mindset)」。
2.破壞親子信任與理解
若父母只關注孩子的錯誤與不足,忽略其努力與進步,孩子會覺得「無論我怎麼做你都不滿意」,親子關係容易惡化。
3.形成家庭溝通的盲區
當彼此都只聽進「想聽的話」,忽略不符合預期的訊息時,溝通就成了一場彼此印證偏見的表演,而不是理解與協調的橋樑。
 
如何跳出「確認偏誤」?
1.引導孩子練習觀察事情的全貌
鼓勵孩子練習觀察、思考事情的不同面向,而非只看「符合自己想法的部分」。
2.反問式陪伴
當孩子說出較偏頗的結論時,不急著反駁或糾正,可以透過反問引導:「你會這麼想,是根據什麼發現呢?還有沒有可能還有別的解釋?」
3.鼓勵孩子聽取不同意見和想法
在討論生活事件、影音信息、或網上消息時,可與孩子一起找出不同觀點,練習多角度切入去思考問題。
4.父母以身作則
家長也要覺察自己是否總是強化對孩子的負面觀感,不妨試著記錄孩子每天一件正向表現,練習「看見改變」。
 
確認偏誤是一種保護自我信念的反應機制,若不加以引導,孩子可能會因此錯過許多自我突破與學習的機會。思達創旭思考力課程,突破傳統學習的思維框架,引導孩子遠離確認偏誤,每個問題都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,聆聽別人不同的想法進行思辨,鼓勵每一位思達寶寶養成自己的創意思考力,在學習之路都能充滿驕傲、自信的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