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中學-親子互動遊戲對認知發展的影響
「這隻老虎要吃飯了,熊熊你要排隊喔!」
她一邊安排角色,一邊喃喃自語,偶爾還會停下來問爸爸:「熊熊不乖怎麼辦?」
爸爸順勢問她:「那妳覺得要怎麼讓熊熊學會排隊呢?」
小宥宥想了想,便拿出書本當成「規則牌」,一本正經地開始「教熊熊」。
一、什麼是引導式遊戲?
那麼,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讓孩子保有主動性,又同時有學習效果呢?
二、引導式遊戲為何有效?
英國劍橋大學(University of Cambridge)的一項綜合研究分析來自全球超過 3,800 名 3 到 8 歲兒童的資料,結果發現,在早期數學技能的發展上,引導式遊戲的學習效果有時甚至超越傳統成人主導的教學方式。
當成人以問題引導代替直接告知答案,孩子會主動嘗試推論與驗證,這種內在參與的學習歷程,不但加深理解,更有助於長期記憶。當孩子擁有探索的自由,同時得到適度而不干預的成人引導時,他們不只學得更快、更有效,還能學得更深入、更持久。
引導式遊戲是一種有策略的學習設計。它讓孩子在玩樂中發展語言、邏輯、社交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也讓成人學會「退一步」,用提問與情境來幫助孩子打開學習的門。
三、引導式遊戲的關鍵:從「問」到「解」
引導不在於教了多少,而是陪得剛好;
不只有給答案,而是給他找到答案的信心與工具。
有其他理論提出不同的光譜分法,最極端是教師給予直接的工作任務,例如重複練習寫字,這樣就會接近文中的直接教學例子。
有效的引導不等於教,而是設計出一段孩子可以探索、嘗試並逐步抵達答案的歷程。它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階段:
引導層次 |
教學行為 |
孩子學習歷程 |
例子(超市遊戲) |
情境設計 |
提供角色與任務背景 |
進入角色、進行情境模擬 |
「你今天是超市老闆,要開店囉!」 |
提問引導 |
問具挑戰性的問題 |
開始邏輯推理與操作 |
「客人買兩樣東西,總共是多少錢?」 |
行動支持 |
提供材料、讓孩子試誤 |
嘗試方法、經歷失敗、修正策略 |
孩子用計算機按錯,大人不急著糾正,而是說:「你再算一次看看?」 |
回饋延伸 |
肯定孩子策略與好奇心 |
建立信心、進一步追問探索 |
「你很會找錢耶,那如果客人拿的是一千元呢?」 |
這樣的引導方式,讓孩子而是「懂為什麼要這樣做」,進而養成主動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。
當父母懂得使用引導策略,孩子學的不只是知識,更是自我驅動、思考邏輯與情緒調節的能力。這不只是為了學校準備,更是為了未來能夠獨立生活、合作共處與持續成長而打底。
結語:認真去玩,就是認真地陪伴與學習
在這個充滿競爭與標準化測驗的教育時代,「玩」彷彿是一種浪費時間。但事實上,對孩子的大腦而言,「玩」正是一種最天然、最有彈性的學習方式。
【研究資料】英國劍橋大學(University of Cambridge)
Learning through 'guided' play can be as effective as adult-led instruction | University of Cambrid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