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風格-權威式vs溺愛式對孩子的影響
週末午後,小芸坐在客廳地板上玩積木,原本說好要在晚餐前收好玩具,但到了時間,地上仍是一片凌亂。父母看著這景象,腦中浮現兩個選擇:是立刻責備她沒有遵守約定,還是幫她收拾並安慰她「沒關係」?
這一刻的選擇,背後其實反映著不同的教養風格,也會深刻影響孩子對責任感與規範的理解。
一、該管還是該放?從「權威式」與「溺愛式」看父母的日常抉擇
在日常育兒的每一個瞬間,父母常會陷入掙扎——孩子今天又不收玩具,到底是該堅持規範,還是體諒他累了一天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?這種「該管還是該放」的兩難,背後正是教養風格的選擇。
心理學與 OECD 的國際研究發現,父母的教養模式大致可分為 「權威式教養(Authoritative parenting)」 與 「溺愛式教養(Permissive parenting)」 兩種,而這兩種風格都會影響孩子當下的行為,更是會深遠地塑造其人格特質、價值觀與人生走向。
情境一:權威式教養的家
媽媽放下筷子,語氣溫和卻堅定地說:「樂樂,我知道你想去看動畫,因為今天放學後功課做得很快。」她頓了一下,補充道:「不過我們有個規則,要先吃完飯才能看。你要不要先休息一分鐘,再回來把飯吃完?」
樂樂皺了皺眉,但還是慢慢走回餐桌。媽媽沒有催促,只是陪他聊今天的趣事。幾分鐘後,樂樂自己端著空碗去廚房,滿足地拿起遙控器。
背後的心理機制
媽媽先共情(回應樂樂的需求與感受),再重申規範(吃完飯才能看動畫)。
這種「高關愛+高規範」的方式滿足了樂樂的 歸屬感(被理解)、自主性(可以選擇休息一下再吃)、以及 能力感(自己完成飯量)。
權威式教養就像安全的護欄,既保護孩子不偏離方向,也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嘗試與挑戰。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有自我調節力,高學業成就,自尊感穩定,也比較少出現焦慮或衝動行為。
情境二:溺愛式教養的家
另一個家裡,同樣是九歲的彤彤。她放下筷子準備衝向客廳,爸爸看到後笑了笑:「好吧,反正你今天在學校表現不錯,就先去看一會兒電視吧。」
結果一看就是一小時,作業拖到快睡前才匆忙完成。彤彤雖然覺得爸爸很「好」,但她已經習慣了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規則只是偶爾才會被提起。
背後的心理機制
爸爸表現出高度回應與接納,但缺乏明確規範。
這種「高關愛+低規範」雖能讓孩子短期感到被愛,但長期可能削弱延遲滿足與責任意識。
溺愛式教養雖然充滿愛與溫暖,但缺乏結構的成長環境,可能讓孩子在面對規範與責任時感到迷惘。這樣的孩子在情感幸福感上有優勢,但也可能伴隨更高的抑鬱傾向、較弱的自我控制力,並在學業與行為規範上出現不穩定。
為什麼差異這麼大?——背後的心理機制
在教養路上,很多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:「我也是全心全意愛孩子,為什麼他的自律性、責任感,卻和別人家的孩子差這麼多?」愛與付出一樣多,但孩子的成長曲線卻截然不同,這種差異往往讓父母既困惑又沮喪。其實,關鍵不只是「愛」本身,而是愛與規範之間的平衡。
同樣是愛孩子,不同的回應方式卻形塑了孩子對「規範」與「後果」的感受。那麼,究竟是什麼心理機制,讓結果差異如此明顯呢?
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需要同時吸收兩種核心養分,才能健康、平衡地發展。就像植物需要陽光與水,缺一不可,否則生長會偏向單一方向。
兩種核心養分
情感安全感:確信父母會接納與支持自己,讓孩子在探索世界時有「安全基地」。
行為邊界:明白行為有後果,並逐步養成自我控制的能力。
不同教養模式的影響
權威式教養(Authoritative parenting):穩定的規則幫助孩子理解因果關係,而溫暖的回應則建立安全依附,讓孩子同時具備自信與自律。
溺愛式教養(Permissive parenting):雖然愛意滿滿,但缺乏界線,會削弱延遲滿足與責任感的養成。
愛就像房子裡的溫暖,規範則是支撐房子的鋼筋,這兩種缺一不可。
理解並善用權威式教養的優勢,同時避免溺愛式的結構不足,將有助於我們在愛與規範之間找到平衡,引導孩子邁向健康、自信與有責任感的人生。
【研究資料】
【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No. 222】Why parenting matters for children in the 21st century-An evidence-bas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parenting and its impact on child development
https://www.oecd.org/content/dam/oecd/en/publications/reports/2020/06/why-parenting-matters-for-children-in-the-21st-century_735bbadc/129a1a59-en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