減少焦慮、提升學習-認知行為取向的應用
當孩子面臨挑戰——無論是上台報告、數學考試,或是放學後與新朋友的互動——
他們的身影有時會被濃濃的不安籠罩。常見的表現包括:
• 無來由的哭泣或易怒:一點小事就崩潰,情緒像失控的火山。
• 身體的不適:在關鍵時刻喊肚子痛、頭痛,但檢查卻找不出病因。
• 逃避與退縮:拒學、關上房門,避免一切可能引發焦慮的情境。
這些行為,正是「焦慮」這隻情緒怪獸的化身。
面對這股強大的浪潮,父母能給孩子的不僅是一句「放輕鬆」,
而是一套經過科學驗證、可實際操作的「心靈工具箱」——
認知行為療法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 CBT)。
幫孩子換掉「情緒濾鏡」:父母必學的 CBT 秘密武器
CBT 的核心觀點其實非常直觀,就是我們的情緒體驗,不是由事件本身決定,而是由我們對事件的「看法」所決定。
想像孩子的大腦戴著一副「情緒濾鏡」。當焦慮來襲時,濾鏡會自動轉為「負面模式」,將小小挑戰放大成巨大的災難。CBT 的目標,就是幫助孩子意識到這副濾鏡的存在,並學會更換它。
1.核心概念
意境與給父母的啟示
2.情緒源於認知
孩子的情緒體驗根源於他們的認知過程與潛在的信念。當這些過程產生不準確的資訊處理和「無益的認知錯誤」時,焦慮就被煽動並持續下去。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從「感受事實」轉變為「檢視想法」。
3介入的藍圖
CBT 介入旨在透過認知和行為領域的技術,來修改錯誤的資訊處理和相關的認知錯誤。這不是漫無目的的談話,而是一個有時間限制、結構化且專注於問題的訓練藍圖。
4.長期的效果
CBT 的訓練成效可以被轉移,讓孩子在治療結束後也能應用到日常生活。對於父母來說,最振奮人心的是其治療成果的維持性良好,有報告指出青少年焦慮的治療效果可維持長達六年。
當焦慮將小挑戰放大成大災難時,父母能引導孩子意識到影響他們情緒的,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他們的思維方式。
透過結構化的練習與引導,孩子能學會檢視想法、修正偏差,並將這些技巧帶入日常生活。最重要的是,這些收穫並不會隨著治療結束而消失,而是能長期陪伴他們,幫助孩子在未來面對挑戰時,更自信、更堅韌。
您的孩子,是不是正在與情緒小怪獸搏鬥?
當孩子因課業壓力、人際互動,或是對未來的未知感到不安時,他們展現出的焦慮與不安,其實正提醒我們——
這是他們在學習如何調整情緒、探索自我的過程。
這些時刻雖然令人心疼,卻也是成長的重要契機。學校本就是學習與成長的舞台,而對於正在面對心理挑戰的學生來說,它更能成為鍛鍊勇氣與韌性的練習場。
值得我們留意的是,情緒與行為的挑戰正在影響孩子在校園、家庭甚至社區的表現。但這同時也意味著,只要在這些場域提供適切的支持,孩子將能在各方面展現成長。
研究顯示,約有五分之一的兒童和青少年會經歷心理健康上的挑戰,其中以焦慮和憂鬱最為常見。
如果缺乏支持,青少年的焦慮可能導致功能受影響;但相反地,透過正向引導,他們能逐步培養自我調適的力量,展現出面對挑戰的勇氣。
對於經歷憂鬱的孩子,雖可能伴隨學業或人際上的困難,但這同樣是父母、老師與社區發揮力量的契機,讓孩子學會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,並在過程中找到希望。
面對這些挑戰,我們可以選擇用擔心換成陪伴,用無力換成支持。當父母幫助孩子習得有效的情緒管理工具,他們就能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,而是在愛與鼓勵中培養心理韌性。這些經驗,將化為孩子未來迎接各種人生挑戰的力量之源。
和孩子一起當情緒偵探:CBT 的四步驟
認知行為療法(CBT)的精髓,就在於幫助孩子成為自己情緒世界的「小偵探」,找出觸發情緒的線索,破解「思維怪物」的詭計,最後寫下新的行為劇本。對孩子來說,這就像是一場偵探遊戲,帶著父母一同展開冒險。
接下來,讓我們透過「偵探的四個步驟」,一起陪孩子找出真相。
步驟一:識別「犯罪現場」
CBT 的第一步,是幫助孩子找出情緒出現的關鍵時刻。父母可以問孩子:「你的情緒警報是在什麼時候響起的?」也許是在老師宣布要分組報告時,或是當同學竊竊私語時。這就像偵探到達案件現場,找到第一個重要線索。
當孩子能清楚辨識「情緒在哪裡發生」,他就不再被模糊的焦慮包圍,而是開始學會鎖定問題的根源。
步驟二:覺察「內心證詞」
接著,要引導孩子區分「想法」和「感受」。您可以溫柔地問:「當時腦袋閃過什麼念頭?心裡又冒出什麼感覺?」這樣的對話,能讓孩子發現:焦慮其實是來自大腦的「內心證詞」,而不一定等於事實。
讓孩子理解「想法不是事實」,便能逐步卸下焦慮的重擔,不再被情緒完全左右。
步驟三:捕捉「思維怪物」
在團體練習中,孩子們會把災難化的思維命名為「Mr. Wheel(輪先生)」,或把非黑即白的想法叫做「黑白怪獸」。父母在家裡也能陪孩子替這些負面思維取名字,讓抽象的念頭變得具體,好像可以「抓住」它們一樣。
把思維怪物賦予名字,孩子就能用遊戲般的方式去辨識與挑戰它,而不是被無形的焦慮嚇倒。
步驟四:寫下「更好劇本」
最後一步,是引導孩子學會改寫情緒的故事。您可以教他挑戰思維怪物,嘗試寫下新的、更有益的想法。
例如,把「我一定會失敗」改成「我可能會緊張,但我已經準備好了」。這就是 CBT 的認知重構技巧,能幫助孩子創造出新的行動藍圖。
透過「改寫劇本」的練習,能幫助孩子一步步把焦慮轉化為勇氣,從害怕挑戰到敢於嘗試,這就是情緒成長的開始。
結語:讓孩子成為情緒世界的名偵探
情緒困擾不是無解的謎題。
CBT 提供了像偵探辦案一樣的步驟,幫助孩子從焦慮的「受害者」轉變為主動的「調查員」。
父母與教師的角色,不是替孩子解決所有問題,而是陪伴他們查案、理解,
並撰寫屬於自己的勇敢劇本。
參考來源
IESD Research White Paper. (2020, February). IESD Research White Paper: Research in Support of Effective School Solutions. IESD.
https://effectiveschoolsolutio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9/ESSResearchFoundationsDocument.pdf
Chonthannathi, B., Pisitsungkagarn, K., & Jurukasemthawee, S. (2022).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on Anxiety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ai Middle School Students.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, 44, 569–585.
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937507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