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教養的重大挑戰-專注力發展
你是否曾經陪孩子讀繪本,翻不到第三頁他就跑去找玩具?
或是剛開始拼拼圖,三分鐘後注意力就被窗外的小鳥吸引?
這些情況常讓父母懷疑:「我的孩子是不是專注力不足?」
其實,這不是少數現象,而是學齡前孩子常見的發展挑戰。專注力的養成,與孩子未來的學習、社交、情緒調節都有密切關係。
「專注力」是孩子學習的地基
OECD 的研究指出,五歲時的專注力與自我調節能力,比小學三年級的成績更能預測孩子成年後的生活品質與收入。
也就是說,孩子現在能否專心投入活動,會影響他未來是否具備良好的職場競爭力與幸福感。
孩子的專注力有哪些面向?
根據 Mahone & Schneider 的研究,學齡前孩子的專注力包含以下幾種:
持續性專注:能夠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注意某件事
選擇性專注:能排除干擾,聚焦在重點
工作記憶:能記住並操作腦中的訊息
控制型專注:能切換規則、調整行為
這些能力與「執行功能」密切相關,是孩子自我調節的起點。
父母可以怎麼做?
孩子的專注力不是靠嚴格規範或長時間練習,而是透過日常陪伴與互動慢慢養成。以下是幾個實用方法:
1. 每天共讀 10–20 分鐘
用故事養專注力。共讀不只是念書,更要對話:「你覺得主角為什麼生氣?」這能幫助孩子練習理解、傾聽與專注。
2. 情緒對話,建立連結
每天花幾分鐘聊聊:「今天你開心嗎?」「有什麼讓你難過?」這種交流不只培養同理心,也讓孩子練習專心聽與表達。
3. 動靜交替,螢幕有節制
螢幕時間若沒界線,容易削弱專注力。建議「先動後看」:先完成戶外活動或任務,再安排有限的優質媒體時間。一起觀看並討論效果更好。
4. 結構化遊戲,練習等待與轉換
舞蹈、游泳、桌遊、角色扮演等活動,能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規則、等待與轉換,這些都是訓練專注力的好方式。
專注力是一場旅程
父母不需要額外花大筆資源,而是將「專注的元素」放進日常習慣裡。
每天的 10 分鐘共讀、一場桌遊、一段情緒對話,都是孩子未來專心學習與自我調節的養分。
你,就是孩子最初的「專注力教練」;家庭,就是最重要的「訓練場」。
每一次你選擇關掉電視陪孩子閱讀、耐心引導他完成任務,都是在為他的人生打下穩固的地基。
參考來源
OECD. (2020).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 Wellbeing: A Study of fiveyearolds in England, Estonia and the United States. Paris: OECD Publishing.
https://www.oecd.org/content/dam/oecd/en/publications/reports/2020/03/early-learning-and-child-well-being_74042660/3990407f-en.pdf
Mahone, E. M., & Schneider, H. E. (2012). Assessment of Attention in Preschoolers. Neuropsychology Review, 22(4), 361–383.
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3511648/pdf/nihms416960.pdf